清晨,记者便与张倩玉相约在逸夫楼进行专访。张倩玉是民商经济法学院1604班学生,曾获2017年国家励志奖学金,学业二等奖学金。她还担任班级宣传委员且热心志愿活动。
成长路上——让行动跟上目标的脚步
许多法学专业课对大一新生来说显得很陌生,张倩玉坦白她也曾经为此感到困惑,之后在学习过程中渐渐地积累了经验。她认为,其实讲课的模式与高中相仿,但是老师会加以拓展。她强调,同学们课上一定要认真听讲,课下要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大量阅读书籍。张倩玉给我们讲述了自己的亲身经历,她曾趁着大一的空闲时间,片段式地阅读了两三本与课程相关的书籍,有效地加深了对课程知识的理解。
大学相对宽松的管理模式对于同学们的自律性有更高的要求,而拖延症是现在很多同学的通病,张倩玉却不受其困扰。她笑言,她的高中与大学的管理模式是很相似的,都是相对宽松的,所以她的学习方式没有很大的改变。她给出了几点建议,首先是要有目标,心中有了目标就会促使自己放弃一时的享受,从内心深处激发自己的潜力;其次是要有计划,通过自我激励的方法敦促自己完成计划,不必有很宏大的目标,每天制定一个小计划就足够。
学习过法学的一些专业知识后,张倩玉在思考问题的方式上有了明显的变化。她的思维方式变得更加理性,对法学专业的态度发生了变化,自我保护意识和法律意识也逐渐增强。她谦虚地表示,因为学习的时间还不长,所以自己的思维深度还是远远不够的。
班级管理——心怀责任而乐观从容
张倩玉家里爷爷、姥姥、爸爸都是党员,家人的党员身份对张倩玉的思想教育影响很大。她从小就被教导:“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对共产党有特殊的感情。她坦言,正是由于家人的熏陶,她的集体荣誉感和责任感特别强。张倩玉还在班级中担任宣传委员,工作时就抱着百分百的责任心好好工作,耐心与同学们沟通和交流,平时也能跟同学们打成一片,相处得非常融洽。
在班级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张倩玉的思想基础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她的父母在从小就给她灌输了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积极乐观的态度的思想观念,这让她在面对班级上很多事时很从容。做事时怀着高度的责任心,尽全力做好每一件事;遇到难题,既不临场退缩也不唉声叹气。尽管生活中会面临很多困难,她却觉得无论成功还是失败,有了这样直面困难的经历,对她来说就是一种磨炼,失败亦不必气馁消极,而是乐观面对。
支教生涯——不惧艰苦,感动常在
张倩玉认为,支教一件双赢的事情。她觉得,自己通过支教能够用现在所学的知识为他人的成长献出一份力量,在他们成长的路上留下脚印;而他们,也为她的人生经历添上了一抹独特的色彩。在爱护他人和回报社会的同时又充实了自己。这种种都赋予以支教特别的意义。
刚到支教地点,张倩玉不太适应。她去的是北京边缘的一所学校,那里的环境十分艰苦,空气浑浊,天气也非常寒冷。她不禁感到很诧异,因为自己身处繁华的大都市北京,并没有想到在北京还存在这样的地方,诧异之余又倍感心酸。虽然周遭环境不太理想,但是在支教过程中,张倩玉尤为开心,与小孩子们一起玩耍的快乐总是能够让她忘记物质条件的不足。
在张倩玉第一期志愿活动结束的时候,所有的小朋友都画了一幅画送给她。细细观赏那些包含心意的画作,质朴的线条和充满创意的色彩碰撞让人仿佛看到了这样的场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围坐一团,个个手中握着画笔,眉头微蹙,模样极为认真......张倩玉难掩心中的感动与喜悦:“这些画我都一张一张珍藏着,不管自己的学习生活有多么忙碌,都会一直坚持做支教活动,因为只要一想到他们活泼可爱的身影,自己就感到特别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