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民事诉讼法研究所 > 正文

韩波

作者: 发布时间:2016年09月20日 09:29 阅读数:

 

6CC34

 

一、职称


2005年被中国政法大学评为副教授,2006年被聘为硕士研究生导师,2016年晋升为教授。


二、教育背景


2000——2003年在清华大学法学院攻读博士学位,研究民事诉讼法学。2003年毕业于清华大学法学院获法学博士学位。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


三、研究领域


民事诉讼法学 外国民事诉讼原理与制度 证据法学 仲裁法学 公证法学 纠纷解决学


四、社会兼职


中国民事诉讼法学会理事、北京市人民检察院民事诉讼监督研究基地研究员(副主任)、第三届北京志愿服务发展研究会监事长


五、荣誉奖励


1.中国政法大学优秀教师(2003——2004;2008——2009;2009——2010)

2.中国政法大学优秀共产党员(2009——2011)

3. 2011年获得教育部对口支援西部高校工作10周年突出贡献个人的表彰。

4. 著作《法院体制改革研究》获全国第六届中青年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

5.著作《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一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7)

6.论文《诉讼调解的实证分析与法理思辨》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二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09)

7.论文《回避制度的根基:信息披露》获得中国法学会民事诉讼法学研究会“全国第三届青年民事诉讼法学优秀科研成果奖”;(2013)

8.著作《公正、高效、权威视野的新型司法制度研究》获中国法学会第四届全国中青年优秀科研成果奖。(2015)


六、科研成果


(一)著作类


个人独著学术著作(六部):

1. 《民事诉讼判决生效后救济程序研究》,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2. 《当代中国民事诉讼思潮探究》,元照出版有限公司、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

3. 《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4.《审判终极性:路径与体制要素》,法律出版社,2013年版

5.《民事证据开示制度研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6.《法院体制改革研究》,人民法院出版社,2003年版


合著(五部):


1.《民事证据规则研究》,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

2.《共和国六十年法学论争实录(诉讼法卷)》,厦门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3.《调解立法研究》,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8年版

4.《外国民事证据制度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02年版

5.《电子证据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2年版

参著:《电子商务法研究》,法律出版社,2003年。

译作:《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和《菲律宾证据规则》、《菲律宾电子证据规则》,载于何家弘、张卫平主编的《外国证据法选译》,2002年。


(二)论文类

1.《论请求权竞合时诉的客观合并之形态》,《现代法学》2022年第1期。

2.《立案登记改革中的书状答辩》,《法律科学(西北政法大学学报)2021年第6期。

3.《 论涉案财物审理程序中案外人的参与权保障》,《法学杂志》2020年第8期。

4.《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法治保障刍议》 ,《思想教育研究》2020年第5期。

5.《 论虚假诉讼的规制方式:困扰与优化》,《政法论丛》2020年第4期。

6.《民事检察公益诉权的本质》,《国家检察官学院学报》2020年第2期。

7.《城市化失序、新市民与民事纠纷解决机制的便利化升级》,《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6年第2期。

8. 《错觉抑或幻象:民事诉讼法诚信原则再省思》,《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2期。

9.《民事、行政交叉司法机制的困局与出路》,《河南社会科学》2013年第3期。

10.《公益诉讼制度的力量组合》, 《当代法学》2013年第1期。

11.《民事诉讼效率:中国与印度的初步比较》, 《法学评论》2012年第1期。

12.《论执行异议之诉中的“利害关系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1年第3期。

13.《民事诉讼法修改的集约化图景》,《清华法学》,2011年第3期。

14.《宽严相济理念下的刑民交叉案件处理次序》,《审判研究》2011年第1辑。

15.《论回避制度的根基:信息披露》,《法律科学》,2011年第1期。

16.《审限制度:“二十周岁”后的挑战》,《当代法学》,2011年第1期。

17.《论高等法学教育的素质教育理念》,《法学教育研究》第四卷。

18.《举证时限的裁量空间》,《证据科学》,2010年第6期。

19.《论提升司法公信力的三个命题》,《学习与探索》,2010年第4期。

20.《司法的应为之相:重读富勒司法理论》,《中国政法大学学报》,2010年第1期。

21.《民事诉讼模式论:争鸣与选择》,《当代法学》,2009年第5期。

22.《论证据收集力强弱与证明责任轻重》,《证据科学》,2009年第2期。

23.《审判委员会运作机制改革的心理分析》,《诉讼法学研究》,第15卷。(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4.《宽容的界限:事实认定中的非法证据排除——以民事诉讼为中心的分析》,《清华法学》,2008年第6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25.《论审判委员会运作机制审理化的误区》,《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5卷(2009)。

26.《实体法民事诉讼法律规范引发的效力冲突问题及化解》,《司法》,第3辑。

27.《仲裁当事人制度:缺失与构建》,《民事程序法研究》,第4辑。

28.《背景与进路:文化视野中的民事诉讼》,《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3辑(2007)。

29.《诉讼调解的实证分析与法理思辨》,《法律适用》,2007年第4期。

30.《调解程序实证分析与调解权的再定位》,《司法改革论评》,第5辑。

31.《广度与深度:法学本科毕业论文的指导》,《中国政法大学教育文选》,第4辑。

32.《民事诉讼中的自由裁量权》,《人民法院报》2006-02-17。

33.《民事诉讼中的诉讼行为论》,《人民法院报》2006-01-13。

34.《民事诉讼中的诉讼标的论》,《人民法院报》2005-12-16。

35.《民事诉讼中的诉权观》,《人民法院报》2005-11-18。

36.《英美证据开示改革的不同路径》,《人民法院报》2005-07-15。

37.《悖论破解:对抗制中的证据开示制度》,《诉讼法论丛》,第10卷。

38.《结构、功能:证据开示制度的运作机制》,《法大民商经济法评论》,第1卷(2005)。

39.《执行和解争议的法理分析》,《法学》,2002年第9期。

40.《人民调解:后诉讼时代的回归》,《法学》,2002年第12期。

41.《电子证据立法若干基本问题探微》,《法商研究》(2001年专号)。

42.《论加拿大〈统一电子证据法〉的立法价值》,《政治与法律》,2001年第5期。

43.《公司内部诉讼中机关成员的当事人地位》,《人民司法》,2001年第2期。

44.《论民事证人出庭的程序保障机制》,《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

45.《俄罗斯司法改革的启示与殷鉴》,载于张卫平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2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46.《论我国诉讼费用管理制度的变迁与改革》,载于张卫平主编《司法改革论评》(第3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2)。


七、科研项目


(一)主持项目

2020年度法治建设与法学理论研究部级科研项目重点课题《<民法典>民事责任竞合规定适用中重复起诉识别问题研究》

2011年度教育部项目《当代民事诉讼思潮研究》


(二)参加项目

1.参加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建设公正、高效、权威的社会主义司法制度》

2.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民事纠纷的多元化解决机制与构建和谐社会的理论与实证研究》

3.参加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研究项目《民事审判权与审判责任研究》

4.参加司法部重点项目《调解立法研究》

5.参加司法部重点项目《恶意诉讼问题研究》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