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座介绍】
2025年4月1日晚,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财税金融法研究所成功举办了2025年第4期“财税法前沿讲座”。本次讲座聚焦“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下的税制改革热点与难点”,特邀北京税收法制建设研究会副会长沈永奇先生担任主讲嘉宾。讲座由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主任施正文教授主持,2024级财税法全体硕士研究生及相关领域师生踊跃参与。讲座伊始,施正文教授对沈永奇会长进行了简要介绍,并代表主办方赠送其主编的《中国税法评论》,对沈会长拨冗莅临中国政法大学交流分享表示热烈欢迎。

【分享内容】
沈会长围绕二十届三中全会的财税改革部署,回顾了改革开放40多年来我国税收制度经历的多轮改革,从税制结构优化、税收法定原则落实、央地财政关系调整、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等多个方面深入的介绍和分析了当前税制改革的热点和难点问题。
首先,沈会长指出当前我国税收法定原则落实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我国18个税种中已有14个完成立法,增值税将于2026年1月1日施行新法,消费税立法稳步推进。房地产税因条件尚不成熟暂缓,城镇土地使用税或并入其中。沈会长指出,税收法定需坚持"立法先行",统筹推进条例改法、旧法修订与新法制定。同时,应当逐步规范税收优惠,清理地方无序招商优惠,推动减税降费向结构性精准施策转变。
其次,沈会长指出应当健全直接税体系,逐步推进个人所得税改革。直接税是调节收入分配、促进社会公平的关键。当前,个人所得税改革需继续完善综合与分类相结合的模式;而房产税改革应当坚持“立法先行”,注意与房地产政策的统筹协同,审慎推进试点改革,确保改革与法治相统一。
在税收征管数字化转型方面,沈会长指出,数字经济背景下,税收征管现代化势在必行。国家税务总局近期强调,将以数字化转型为牵引,实施税费征管“强基工程”,提升征管效能,推动税收治理现代化。如沈会长所言,大数据与人工智能的应用既提升了执法精准性,也优化了纳税服务,标志着税收治理迈向智能化新阶段。

此外,沈会长谈到税务稽查的执法效力强化与权力制约。以当前的热点“司马南案”为例,指出税务稽查的重要性。同时强调未来税务执法需平衡执法强度与经济发展形势,通过征管法修订完善执法权力,同时应提高执法透明度,推动稽查制度向法治化、精细化转型。
关于央地财政关系,沈会长分析道,本轮央地关系改革的重要方向是增强地方自主财力,通过消费税后移、共享税比例优化、地方附加税整合及非税收入下沉四大路径扩大地方自主财力。沈会长强调,增强地方自主财力不等于增加地方总财力,改革需在权责匹配的现代财政分配体系下稳步推进。
最后,沈会长总结道,未来中国财税体制改革需正确处理税收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的同时,需确保财政收入稳定。面对二十届三中全会的部署,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守正创新”原则,加强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应用,以现代科技赋能税收治理,推动税收征管迈向精准化、智能化,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施正文教授对本次讲座给予了高度评价,认为本次讲座不仅帮助同学们夯实了财税法的理论基础,更通过对当前税制改革热点问题的详细剖析,增强了大家的实务分析能力。施正文教授也希望同学们能够在未来的学习和实践中,不断精进专业知识,提高税法专业素养,积极参与到国家财税法治建设中,为推动我国财税体制改革和法治化进程贡献自己的力量。

【讲座总结】
本次讲座深入解读了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剖析了财税改革的最新动态与未来趋势。沈会长以深刻的洞见,系统阐释了税收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性、支柱性和保障性作用,并围绕税收法定原则的落实、直接税体系的健全、税收征管的数字化转型以及央地财政关系改革等关键议题,进行了详尽分析。讲座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加深了对税法前沿问题的理解,更激发了大家对财税法深层次研究的兴趣,提升了专业素养与实践能力。未来,中国政法大学财税法研究中心将持续深化与税局的合作,推动理论与实务融合,为国家财税法治建设培养更多高素质专业人才。

刘敏娴 撰稿/摄影